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
兰州市文明办 主办

网站首页>专题策划>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丨七夕节:爱相逢 胜却人间无数

发表时间:2021-08-16 来源:兰州文明网

  8月14日,人们迎来了有着“中国情人节”美誉的——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始于上古,广于西汉,盛于宋代

  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人:乞巧、观星、看戏

  “七月初七,称七夕节、乞巧节。兰州人曾有乞巧、观星、看戏的民俗事项。”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史志专家邓明告诉记者:“秦维岳《(道光)皋兰县续志》载‘七月七日,儿女设瓜果于庭前,祀星,穿针乞巧。’这表明至迟在清代,兰州姑娘们就有在七月七日夜晚乞巧的习俗。她们在院中摆上小桌,供上时鲜瓜果,摆上针线剪刀,向织女星焚香祷告礼拜,引线穿针,乞求织女赐给聪明,使自己心灵手巧。”

  “之后,还会在葡萄架或豆棚瓜架之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他说:“1915年,兰州甲辰科进士王短赋诗咏七夕,展示了那个年代兰州女孩乞巧的习俗‘楼针暗疑猜,破得工夫送巧来。闻说相思无限苦,情思断即仙才。瓜果庭前众女儿,巧娘祭爱游歌一曲长生殿,好为今语竹枝。’”

  据邓明介绍,曾经的兰州人还有在七月七夜晚观测银河的习俗,大人们给小孩指指点点,在广袤的星空寻觅牛郎星与织女星:夜空中淡淡的银河如带,东岸的是牛郎星,发出橙黄色光芒,属天鹰座,有三颗星,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河鼓二就是牛郎星,河鼓一和河鼓三即为牛郎挑的一双儿女。

  而牛郎星东南的六颗牛宿星被视为牛郎牵的牛。彼岸的织女星发青光,属天琴座,也是三颗,为织女一、织女二、织女三,呈三角形分布,被认为是织女的工具梭子。织女星东南方的四角形的渐台一、二、三、四,被视为织女的织布机。这无形中给富于好奇心的儿童传授了一些天文知识。

  满城皆唱《天河配》

  “七月初七当日及前后数日,兰州各秦腔班子都要上演《天河配》,老百姓则称为《牛郎与织女》,场场人满。”邓明一边说一边回忆着当年的情景,并将这台“老戏”里的故事娓娓道来。

  “20世纪50年代,兰州的秦剧团还运用电光布景,展现了蓝天银河,一群喜鹊搭成长长的桥,牛郎织女踏桥而行,相会于鹊桥,场景动人。”邓明笑着说:“所以每逢七月初七那天,司空见惯的喜鹊没了踪影,也听不到‘喳喳喳’的叫声,人们便会说,喜鹊都上天搭桥去了。”

  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

  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对此,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