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
兰州市文明办 主办

网站首页>先进典型>金城榜样

绿了荒山白了头——柳荣升三代人在红古八虎台20年植树30余万株

发表时间:2022-07-06 来源:兰州文明网

  盛夏时节,从红古区花庄镇八虎台高处俯瞰,眼前成片的绿色让人心情愉悦,心生希望。“你看,那一片都是早期种下的树,现在都成林了。看着这些我心里就更有盼头了!”6月底的一天,采访团走进红古区八虎台,了解这里退耕还林的情况。

  柳荣升

  柳荣升是八虎台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荒山绿化承包责任人、兰州荣升农场负责人。柳荣升今年70岁,在这片山上坚守、劳作、种树已经有近20年了。瘦弱的身躯,不再挺拔的身姿。在阳光下格外显眼的满头白发,让老柳看上去更多了几份沧桑。

  ▶三代人坚守同一个绿色梦

  “娃,这一片山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让这里变个样!”这是父亲柳国基对柳荣升的嘱托,更是一份责任、一个梦想。

  2003年,正值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出台。柳国基想要申请承包八虎台上的荒芜山旱地,实施造林绿化,发展林业生产。但是当时的他已经70多岁,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毕竟年岁大了。于是他把想法告诉了儿子柳荣升,而没想到心系家乡发展的父子俩一拍即合。

  合同签好了,摊子铺开了;国家的项目下来了,战场也摆开了。但是父子俩发现在这荒山上植树,真的太难!台上没有水,蒸发量又大,想要种活一棵树很难。“不能就这样放弃,既然决定了就要突破一切困难去做。”带着这样的想法,父子俩从台地下面的湟水河中一桶一桶、一车一车地拉水。机械整地、开挖树坑……1960亩初期平整土地,近30万个树坑。艰难的步履努力地向前。

  人勤树不懒。在柳荣升一家的细心呵护下,这些栽进荒山里的小树苗,跟找到了家门的孩子一样,年年蹿着往上长。父亲柳国基的岁数也越来越大,已经上不了台子干活了。他郑重其事地儿子叫到跟前,把这片山的绿色使命交到了柳荣升的手中。

  山间林地

  但这么大的摊子,仅仅依靠补助是远远不够的。艰苦的劳动,艰苦的环境,需要持续投入的资金人力,让柳荣升一筹莫展。柳荣升的儿子看着父亲如此艰苦,也总是上山帮忙。责任和绿色的梦想就这样传承了下去。

  但是退耕还林的补助有限,老柳就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入了进去,还把从银行的贷款撒到了八虎台上。实在不够还把女儿的彩礼也砸了进去。采购树苗,挖坑、栽树、浇水、管护,柳荣升已在八虎台投入了3000多万元。

  “不怕你笑话,我们现在去趟海石湾,有时候兜里连加油的钱都不够!”柳荣升说。一边走着他还一边沿路仔细查看着路过地方每一棵树的生长情况。一株株树木或高或矮,用自己的身高诉说着在这里成长的故事。

  柳荣升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

  “我老父亲现在已经93岁了。但是只要身体状况稍微好点,他就要来山上转转,看看这一颗颗成长起来的树,指导指导我们植树造林的工作……”柳荣升说。不仅仅是柳荣升的老父亲,儿子、女儿、女婿只要一有时间或者山上忙的时候,都会过来帮忙。

  ▶6000亩林地见证梦想蜕变

  沿着台地的路一路往上走。现如今,这里的道路已经全部硬化了,好走了很多。“你看,我们人走一会儿就满头大汗,这树在这样的天气里也更是缺水。”柳荣升说。

  绿树已成阴

  的确,在蒸发量大、干旱缺水的西北种树,种活一棵树甚至比养一个娃娃还难。如果不能解决浇水的问题,无疑把树苗扔进了火坑。起初,雇车从山下湟水河里拉水,再雇人肩挑着一棵树一棵树地浇。直到 2009年修建起了第一座蓄水池,浇水难的问题才得到缓解。“这就是我们的蓄水池。”指着眼前一方偌大的池塘,柳荣升介绍道。这样的蓄水池在山台上现在共修建完成了两个。

  山上的蓄水池

  柳荣升介绍说,“植树要因地制宜,哪些地方适宜栽植经济林,哪些地方适宜生态林,柳荣升按照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树种。有些树像杨树需要的水多,就栽到低处,像枣树榆树抗旱,栽到高处,桃树杏树等有经济价值的,要栽在土壤好的地方,这样成活率就高。”

  说话间,柳荣升走到一片果树林前。一个个果子正被特制的纸袋包裹着,这样长出来的果子个头均匀,外观也更好。“最近就该到除虫的时候了。我们这几天也正在着手准备。”柳荣升对台上每一种树的生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生长中的果树

  一约既定,万山无阻。因为一份坚持和执着,柳荣升在山上一干就是将近20年。作为主力军,柳荣升在这里既当山台长又当工程师,既是水泵工又是护林员。每一日在山上一劳作就是一整天,曾经的中年人累成了如今的“尕老汉”。而因生活无规律,经常饱一顿饥一顿,患上了严重的胃病。2009年柳荣升做了3/4胃切除手术,几乎送命。因为心中有着这片绿色的梦,术后他继续拖着病体长年累月地在八虎台上规划着、奔波着、付出着、奉献着、期盼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柳荣升和家人的坚持与努力,让八虎台的底色由黄变绿,曾经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荣升农场。环境的变迁也吸引来了不少野生动物,岩羊、狐狸等也曾出没于果园。截至目前,在八虎台退耕还林工程区,完成退耕地造林1200亩、荒山造林1700亩、公益林3100亩,合计6000亩。其中生态林5000亩,主要树种为柠条、杨树、柳树、国槐、侧柏、文冠果、山杏等70万株;经济林1000亩,主要树种有苹果树、桃树、杏树、李子树、樱桃树等6.5万株。

  早年间种植的一颗柏树已经长得很高

  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柳荣升自己也收获了很多荣誉:曾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兰州市绿化奖章”、“兰州市护林防火先进个人”、“兰州市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但是在路上,柳荣升对这些荣誉只字未提,是乡镇工作人员说的。

  瘦弱的身躯,脸上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书写着柳荣升这些年在八虎台上的付出。他说,现在最发愁的就是农场资金不足,薪酬有限,请不到专业的管理人员。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加入到八虎台的规划与发展当中,让八虎台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侧记】

  “山台地上再造一个红古川”

  ——红古区实施“出川入台”和“农旅融合”发展战略

  在红古区,山台地(山顶的平原)是红古特有的地貌之一。全区47个山台总面积72946亩。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区川水地精细化、山台地规模化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基本成型。特别是依托台地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出川入台”和“农旅融合”发展战略。

  盛夏时节,红古区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基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由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1600亩的台地经济发展已经颇具规模。这里重点发展肉羊养殖和优质樱桃、葡萄等种植产业,着力打造占地440亩的万只良种肉羊繁育基地、占地1050亩的有机果园暨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及占地100亩的万吨有机肥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羊舍45栋5.2万平方米,引进湖羊种羊5050只、澳洲白种羊及杜泊种羊560只,存栏2.5万只。定植大樱桃树苗300多亩,栽种葡萄树苗2万余株,建成300亩樱桃标准化生产温室大棚和200亩葡萄标准化生产温室大棚,还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00余人。

  在红古区,近年来对山台地综合开发的发展还有不少:窑街红山大坪、杨家坪,海石湾宗家台、王家台,红古镇马家台、米家台、薛家台、金砂台、新庄台,花庄镇罗金台、本康台、张家台、祁家台、巴虎台、河咀台、格楞台,平安镇平安台、河湾台……在综合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推进台地产业布局、节水灌溉、压砂耕作、品种改良和基础配套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优质果品、休闲采摘、乡村旅游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

  发展带来美好生活。在对台地综合开发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宗家台生猪养殖与畜产品冷链储藏加工一体化生产基地、马家台千亩旱砂作物种植与城郊休闲旅游基地、新庄台千亩林果业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罗金台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基地、张家台北山村寿光模式有机蔬菜种植及兰州农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一批生产规模大、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的台地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打造了具有红古特色的台地农业。

  为了全面挖掘和发挥全区47个山台地资源优势和潜力,盘活台地土地资源,红古区政府实施了兰州市红古区山台地道路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10.47亿元,总长57公里,分两期实施。

  一期工程总投资5.4亿元,通过兰州市红古区脱贫攻坚农村公路PPP项目融资建设。路线全长21.6公里,包含花庄镇张家台至金砂台(12.919公里)和红古镇米家台至王家台(9.846公里)两段,设置9座桥梁和61道涵洞,串联12个台地。道路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双向两车道,设计速度3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7.5米,桥梁宽度9.0米。项目已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00万元。

  二期工程计划总投资5.07亿元,路线全长35.4公里,包含平安镇土古台至花庄镇张家台(21.15公里)和花庄镇砂金台至红古镇米家台两段(14.25公里),设置15座桥梁和6道涵洞,串联22个台地。

  “红古区山台地道路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联通路、旅游路、产业路和富民路。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带动川区34个台地、6.19万亩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红古区构建一台一产业、一坪一特色的功能布局和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观光旅游通道奠定坚实基础,对实现再造一个红古川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红古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