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
兰州市文明办 主办

网站首页>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创建

平实的他们, 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发表时间:2022-07-20 来源:兰州文明网

  7月17日,兰州市主城四区开展第七轮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截至7月18日10时,共采样223.20万人次。一轮接一轮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与疫情较量,见证着兰州抗击疫情的力度和速度;一个个核酸采集现场,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伸出援手,医务工作者、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返乡大学生……他们的故事平实又温情,传递着爱和力量,让疫情之下的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7月18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核酸采集现场,听听他们的心声……

  虽然很累,但值得

  穿戴上防护服、面屏、乳胶手套、口罩、鞋套……崔小娟便开始了一天的核酸采集工作。

  本轮疫情发生后,甘肃省中医院闻令而动,再次抽调300名医护人员组建核酸筛查工作队,分成3个大组多个小组,深入到七里河区建兰路、敦煌路和土门墩3个街道所辖社区,执行核酸采样任务。

  崔小娟是甘肃省中医院小儿骨科护士长,这是她第一次外出参加大规模核酸采集工作,负责一个小组工作,“现场采样的流程看似简单,但也要快、准,尽量减少居民等待的时间。”

  事实上,如果外围秩序好,信息采集环节顺畅,从坐下来、摘口罩、到张口做完咽拭子采集,整个过程只有几十秒,“一般一个小时能采集200人次,一天下来,采集量在4000-5000人次。”

  识别身份、登记信息、现场采样,这一系列简单的动作,崔小娟和同事们每天要重复数千次,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汗如水流,身上热湿疹起了一层又一层。同事王志因为湿疹,还出现了脱水现象,但他们每天依然在坚持。

  “累吗?累!”崔小娟说,但在当下疫情形势严峻之际,医护人员的坚持、守护,也算是对这座城市最长情的告白,“累,也是值得的。”

  采集做到零失误

  “请放松,摘下口罩,张大嘴巴。”“小朋友张开嘴,仰头!”凭着过硬的专业素养,确保在核酸采集过程中准确操作,做到零失误,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师王红霞的工作态度几乎苛刻。

  从7月8日核酸采集开始到第七轮大规模采集,王红霞一直连轴转。她负责土门墩街道河湾堡社区的采样任务,除了集中采样,还要上门入户采集,“有些老旧楼院没电梯,从1楼爬到8楼,连着要爬几栋楼,一天下来腿都肿了。”

  人手紧缺让采样工作难度增加,医护工作者往往是刚做完一个小区的采样后又赶赴到下一个小区。

  7月9日晚,王红霞和3名医护在机电市场采集点完成采样1206人份后已经22时30分,又接到支援中参雅园的采集任务,“当时大家已经很疲惫了,但还是强忍着劳累继续支援”。

  中参雅园因有1例确诊病例被划定为高风险小区,黄码人员约占三分之一,王红霞和队友们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下,在次日凌晨1时30分完成该小区760人的采集任务。返回驻地酒店时已是凌晨2时左右。

  “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习惯了。”纵使艰难,但审慎核对、严格操作不会“打折”,王红霞始终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彰显在支援社区核酸采样的一线。

  根据甘肃省中医院统计,在七轮核酸采集中,省中医院300人团队累计完成717600人次的采样。

  “红马甲”点亮兰州温度

  维持现场秩序,做好核酸扫码工作;协助信息登记,为居民答疑解惑……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一群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穿上红马甲、拿上小喇叭,奔走在核酸检测、运送物资的队伍中,这群“红马甲”点亮了兰州温度,让青春在抗疫一线闪闪发光。

  据兰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通报,截至7月17日下午6时,兰州市累计储备青年志愿者3997人。

  甘肃医学院大一学生周芷玥也是“红马甲”中的一员。

  周芷玥居住在七里河区西园街道五星坪社区宝石花三号院,“兰州出现阳性确诊病例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查询防疫志愿者的报名渠道,顺利加入到五星坪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7月10日,周芷玥开始在宝石花三号院做志愿者,负责信息查验、核酸信息采集、居民劝返等工作。

  她说,“我在这里长大,身边都是熟悉的人,当家乡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力所能及为大家服务,这也是一种小奉献。”

  “请大家间隔一米距离,排好队。”“请提前打开健康码。”在七里河区河湾堡西街天润嘉园小区内,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学生满珍珍每天要说很多遍,维护现场秩序,提前进行信息采集,协助核酸检测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为家乡防疫作点小贡献,也挺有成就感的。”

  虽然参与志愿服务刚几天,但满珍珍每天都能感受到家乡疫情防控的力度、速度和温度,“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的。”

  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这座城市坚定的热爱。(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王新冰